近日,专题片《巡视利剑》在央视热播,专题片第二集通过“五假干部”卢恩光的现身说法,披露了一位副部级干部不为世人所知的造假经历,令人震惊,发人深省。
近年来,随着全面从严管党治党的纵深推进和党内干部监督机制的日趋完善,一些地方的干部档案造假问题开始浮出水面:前有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街头买北大文凭;后有河北省石家庄“骗官书记”王亚丽,其档案中除性别是真的外,姓名、年龄、履历均是假的;卢恩光也是年龄、入党材料、工作经历、学历、家庭情况等全面造假,一路拉关系买官和谋取荣誉,从一名私营企业主一步步变身为副部级干部。这些行为的一再出现无疑给干部档案监管敲响了警钟。
《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》明确规定:“不准涂改干部档案,或者在干部身份、年龄、工龄、党龄、学历、经历等方面弄虚作假”,并列为干部“十不准”之一。但现实中,尽管各类法规很详尽,尽管近年来各地不断加大对干部档案造假现象的查处力度,但依旧有人为了“争帽子”、“占位子”,想方设法走捷径、找漏洞,对于档案造假前赴后继、乐此不彼。剖析近年来查处的干部人事档案造假现象,造成档案造假屡发的原因,首先是在档案管理环节出了问题。对于组织、人事、公安、教育等部门来讲,一般是一人或者很少的几个人负责几百或上千名干部的档案管理,并且缺乏必要的第三方监督,往往只要疏通管理档案的干部,就可以实现对档案的修改;而档案电子化管理起步较晚,一定程度上也为涂改干部书面档案降低了难度。其次是纠错机制不够完善。目前查出的干部档案造假问题,多是被人举报引发了社会负面效应或引起了领导重视,组织人事部门在事前全面甄别干部档案真伪工作做得还不够。最后是问责力度过小。对于档案造假当事人的处理,如当事人没有贪污受贿等重大违法违纪行为,多数是给予终止提拔程序或党纪处分,再甚者也就是给予免职处理,对档案造假干部问责力度过小导致了不少干部铤而走险。
干部档案是全面、客观考察干部的重要依据。干部档案造假现象危害极大,不仅是对诚实守信者的不公,更是会影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,形成错误导向。因此,需要对症下药,多方发力扎紧干部档案的“篱笆”。一要从源头防止档案造假,在加强档案日常管理的同时,要加强对干部档案中的“三龄两历一身份”等基础信息的把关和甄别,进一步去伪存真。二要推进档案管理电子化建设。要利用信息化技术,实施干部档案全程电子化留痕管理,尽可能减少人为接触纸质档案的程序,牢牢把住每道新进资料的纳入和归档,着力构建“不能造假”的环境。三要推行交叉审核机制。要严格落实“凡提必审、凡转必审、凡进必审”,尽快形成自查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干部档案审核机制,让干部档案审核制度更加合理。四要加大对档案造假有关人员的惩戒力度,要实行一案双查,不仅要严惩造假当事人,还要对协助篡改的有关人员给予严厉问责,让严罚形成大威慑,逐步形成不敢造假的长效机制。
|